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三國風雲人物正解,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來相救。又一次,張魯派馬超兵犯葭萌關,與劉璋夾攻劉備。劉備、孔明派張飛迎敵,讓魏延帶五百哨馬先行。魏延一到關下,就殺敗敵兵先鋒,並且不甘罷休,乘勢追趕,要奪主將張飛的頭功。他舞刀去戰馬超,才發現原來對戰者卻是馬岱。魏延殺敗了馬岱,縱馬追趕,不料馬岱回身一箭,射中魏延左臂,使他敗退而回,多虧張飛趕到相救。從這裡可以看到,年輕小將魏延在戰場上雖缺乏經驗,但勇於出戰,爭勇好勝。
魏延在戰場上的成長是很快的,劉備爭奪漢中的後期,魏延兵出斜谷界口,與曹兵迎敵。曹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提刀與龐德交戰,當看到自家軍隊劫了曹兵後方營寨時,他詐敗而走,等曹操指揮軍隊回戰後方時,他出其不意地撞至曹操面前,迅速拔弓搭箭,射傷曹操,使操翻身落馬,折卻門牙。這次戰鬥使曹操不得不最後放棄漢中。孔明二出祁山時,魏國選派虎威將軍王雙為前部大先鋒,把守隘口。王雙使六十斤大刀,開兩石鐵胎弓,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有萬夫不當之勇,連斬蜀國數員大將。加之孔明由於糧草困難,只好收拾退兵。魏延受命在陳倉道口拒住王雙,撤離時他的軍隊打著魏延旗號在前,誘王雙追趕。伏於王雙寨邊的三十騎蜀兵乘機去魏營放火,王雙見後方營中火光沖天,急令軍馬回營相救。行到一山坡處,魏延匹馬隻身驟出,直撲王雙,雙措手不及,被魏延一刀砍死,延遂率三十餘人馬徐徐退回漢中。
孔明在選定自幼熟讀兵書的馬謖守街亭重地時,派上將王平協助,又派高翔屯兵附近的柳城以為關鍵時刻的救應,之後又考慮到高翔非魏將張郃對手,遂喚魏延引兵去街亭之後屯紮。魏延問孔明說: “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第九十五回)孔明解釋說: “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閒乎?”魏延聽罷,才高興地領兵而去。馬謖失了街亭敗逃後,魏延殺退魏軍先鋒張郃,驅兵去奪街亭,被魏軍三面包圍,他毫不怯敵,一被王平救出,就組織兵力去奪街亭,終因蜀軍大勢已去才未能成功。在他向孔明提出“兵出子午谷”的風險方案時,他表示: “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第九十二回)
魏延在戰場上奮不顧身,捨生忘死,他愛出風頭,好打硬仗,是一位爭勇好勝的戰將。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三部分》
愛出風頭自作主張
和其他武將不同,魏延愛動腦筋,善於思考,他對作戰中的戰鬥計劃乃至大的戰略方針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是一位有主見、有謀略的將領。
孔明率三十萬人馬初伐中原時,魏國派夏侯楙迎戰。魏延向孔明獻計說: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往橫門邪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矣。”(第九十二回)孔明認為這個計劃風險太大,怕五千人在山險中受害,拒絕採納。魏延又說: “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仍黃 魏 爭 功
堅持他從大路進兵的計劃,否決了魏延從子午谷出兵攻魏的建議。從當時的形勢看,魏延所提的作戰方案是很有道理的,這雖是一個“風險方案”,但有成功的根據: 一是初伐中原,魏國無備;二是魏方主將懦弱無謀;三是魏延對出谷後的行動已做好了全面部署,又自願率兵前去。孔明以考慮五千人的安全為藉口堅持取大路迎敵,事實上,執行他的方案,其兵力損失何止五千!他六伐中原,曠日持久,經常碰到攻城不下或糧草不繼等問題,最後賠了性命,耗盡國力。兩個方案,孰優孰劣,是很清楚的。魏延的這一方案,顯示了他獨到的戰略思想。
在具體的戰術上,魏延也是蜀國武將中最有計謀的一個。入川時與黃忠爭功,他擅自行動,違犯了軍令。為了立功贖罪,他料準冷苞逃跑路線,於狹路埋伏,用搭鉤俘獲冷苞。在祁山前線反攻街亭無望後,他已料定蜀軍全域性被動的形勢,立即組織兵力退守陽平關,保守戰略要地,以防事態惡化。這裡不妨再把他和趙雲作一比較。孔明南征孟獲時,趙雲與魏延同為先鋒大將。一次,孔明想用激將法刺激二人深入重地拒敵,在對其他戰將分配任務後說道: “吾欲令子龍、文長去,此二人不識地理,未敢用之。”(第八十七回)並讓他們二人小心謹慎,不要輕舉妄動。二人告退後趙雲請魏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