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柳斜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唐朝奇女子之魚玄機,半柳斜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魚秀才為女兒取名幼薇,悉心教導,諸多呵護。闔家的日子,因為有了幼薇,平淡之中添了很多歡樂。魚秀才雖然是個破落秀才,但到底是多年寒窗,腹有詩書,故而教起女兒來也是得心應手。小小的女孩兒,竟果真如她父親所盼,秀外慧中。不過幾年光景,已經認全了字,熟讀了白首唐詩,還尤其喜歡和魚秀才往來吟唱,常常令魚秀才感慨:我娃若是個男兒,金榜題名必定指日可待。
每每這時,魚幼薇便會同父親談起少有才名,七歲能詩,號稱神童的初唐才子之一的“駱賓王”。駱賓王也是出身寒門,許是因為出身類似,惺惺相惜,幼薇對這位前輩的生平格外留意,暗中更是下定決心,日後也要成為像他一樣名動天下的才子。“不過,他雖年少成名,卻一生坎坷,仕途不順,連遭貶謫,連最後是不是真的出家也成了謎,我不要如此,定要活出一片屬於我的天地。”
魚秀才見幼薇果然聰慧,心中也盼著她能成為一代才女,因此教她的第一部書便是長孫皇后所做的《女則》。
“薇兒,世人之中,對此書有誤解者甚多,傳言多了,還有那不識字的白丁,竟批判此書與東漢時期教導女兒家謹守婦德的《女誡》一般,讀多了便會矇蔽女子心智,束縛女子心性,有失我大唐開放包容的風氣。實則不然,此書彙集了歷代女子卓著的事蹟,文采卓然,是長孫皇后期盼女孩兒們毋要成為男子的附庸;更是激勵女子們以書中的先賢之女為榜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做出不同凡響之事。以我薇兒的才智脾性,必定喜歡。”聽得父親如此說,幼薇欣然應允,黑漆漆的大眼睛專注地盯著父親手上捧著的書卷,讀得十分入迷。
時光就在平淡又溫馨的讀書聲中一日日過去了。不知不覺中,門前的桃花幾度開謝,稱得人面愈加嬌豔;門內的桂花微雨,燻得人心曠神怡。原來已過了兩年光景。
這一年的金秋時節,只見一個約摸五歲大的女娃,抱著一本似乎比她身板還要厚的書,在桂花樹下讀得正酣。她生得嬌小,又著一身鵝黃色衣裙,與桂花樹渾然一體,遠遠望去好似月宮裡的小仙娥一般。這場景讓從街上賣畫回來的魚秀才大讚到:有女如此,我當拼盡全力,教她成才。
三兩步走到女兒面前,輕輕撫掉散落在她頭上的幾瓣桂花,“這本書我見你日日捧著,可讀熟了?”幼薇眨眼,驕傲地說,倒背如流。
“真的?”魚秀才玩笑地問。
“不信爹爹你考考看!”
魚秀才欣慰地搖搖頭,“為父知道你早已熟記於心。我薇兒五歲了,也該入書塾了。爹原打算自己教你,可見你才情斐然,並非池中之物,我雖飽讀詩書,卻不曾高中,想來是仍有不足之處。薇兒不同,你天資聰穎,若得名師點撥,假以時日,必成大器,爹實不忍誤你。聽聞下郢人傑地靈,我朝文武雙全的宰輔名將張韓公(張仁願)與醉吟先生(白居易)都曾居於此地,爹便效仿孟母三遷,這就休書一封,託昔日好友為你擇一位女夫子,如此薇兒便可入學堂啦!”
聽得父親如此說,小小的女娃歡呼雀躍,抱著爹爹的大腿就要親他,魚秀才見女兒如此高興,心下甚慰。慈父情懷如一片汪洋,氾濫在這個飄滿了桂花香氣的小院兒。一邊躲著,一邊假意嗔道:
“都是要入學堂的大孩子了,還沒個正形,羞羞……”幼薇聽了,當下就撒開腳丫,追起了父親。
剛做好晚飯的張氏聽得動靜,到門口來迎夫君,便見到眼前這一片歡聲不斷地場景。心下道,真好啊,夫君,薇兒,願我們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我們一家三口永不分離。
隨即想到丈夫的身子,又開始隱隱擔憂起來,這幾年雖然一直用湯藥吊著,夫君看起來精神尚可,但旁人不知,她卻是最曉得的,魚秀才的身體從未好全。不忍打破這和諧的場景,張氏幾不可聞地輕嘆了一聲,招呼院中因互相追趕而滿頭大汗的父女回來吃飯。見丈夫因高興而多跑了幾步而微微喘息,她伸手扶上丈夫的胸口,嗔道:這麼大的人了,還跟小孩子一樣。
幼薇在旁邊看著爹孃恩愛的一幕,伸出小手在臉上點了點說,爹孃真是恩愛兩不疑啊。
一句話說得張氏的臉也紅得像那秋天的柿子一般。
吃過飯,魚秀才和妻子說出了想搬到下郢為女兒尋一位女夫子的打算,張氏知道夫君此舉必定有他的考量,只是心中還是有些疑惑,便柔聲問道:“夫君,你飽讀詩書,教導一個娃娃難道不是綽綽有餘,咱薇兒才五歲,為何要大費周章,為她請旁的夫子呢?”
魚秀才聞言輕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