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部分,永樂大帝-朱棣,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生理,趁時耕作,所有羊馬孳畜從便牧養,有司常加存恤” 。他還批評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說:“元朝出於沙漠,惟任一己之私,不明先王之道。所在官司輒以蒙古人色目人為之長,但欲私其族類,羈縻其民而已,非公天下愛民圖治之心也……勿徇其弊也。” 又言:“州郡官吏不得其人,懦者不立,流於縱弛,強者急遽,發為暴橫,又皆以胡為之長,不惟尸位而已,實為奸吏愚弄假威竊權,以生亂階。” 在強大的和平攻勢面前,北元官員將領紛紛歸附明朝。朱元璋踐守前約,量材錄用,厚給官職爵祿。如洪武六年三月癸卯朔,“侍御史商暠招集王保保河南舊將士,得元參政副樞等五百八十餘人,軍士一千六百六十餘人至京師,簡其壯勇者為駕前先鋒” 。洪武八年三月壬戌,以故元國公卜顏帖木兒為察罕腦兒衛指揮僉事,其鎮撫千戶、百戶五十七人,俱以元平章知院等官為之 。
朱棣繼承了朱元璋這一政策,標榜任人唯賢,“不分華夷”,對於降附者的優禮厚遇,視洪武時期往往有加。
永樂十年十一月癸卯,洮州衛所鎮撫陳恭上言:“侍衛防禁宜嚴,外夷異類之人,不宜寘左右。玄宗幾喪唐室,徽欽幾絕宋祚,夷狄之患,可為明鑑。”上覽畢以示群臣曰:“所言禁衛宜嚴甚是,但天生之才何地無之?為君用人但當明其賢否,何必分別彼此?其人果賢則任之,非賢,雖至親亦不可用。漢武帝用金日■,唐太宗用阿史那社爾,蓋知其人之賢也,若玄宗寵任安祿山,致播遷之禍,政是不明知人。宋徽宗自是寵任小人,荒縱無度,以致夷狄之禍。豈因用夷狄之人致敗?春秋之法,夷而入於中國則中國之。朕為天下主,覆載之內,但有賢才,用之不棄。近世胡元分別彼此,柄用蒙古韃靼,而外漢人、南人,以至滅亡,豈非明鑑!”
這一段話議論得十分透徹,全面地表述了朱棣對韃靼、瓦剌歸附者的政策。在這裡不僅顯示了朱棣的恢宏度量,而且表明這項政策的提出是總結了歷史經驗,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把元朝“柄用蒙古韃靼,而外漢人、南人”視為其滅亡的直接原因,在這一點上超過了朱元璋,是很有見識的。
同洪武時期一樣,朱棣對漠南北歸附者,“官其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官,賜以敕書印記,設都司衛所” 。這就是所謂“羈縻衛所”。對於腹裡的歸附者,或是歸附後遷入內地者,或授以官職,或給以爵祿,或令充軍伍,這就是所謂“韃官”和“韃軍”。永樂時期,韃官和韃軍的數字空前地擴大了。
朱棣與韃靼人 的關係,淵源甚深。早在為燕王時,他的軍隊中就有很多“韃卒”。建文帝曾指責朱棣私納智謀壯勇之士圖謀不軌。朱棣辯解說:“蓋臣府中有韃軍百餘人,悉是洪武間歸附。朝廷處於北平,皇考命於護衛歲給衣糧,以備禦虜防邊之用。” 其實,燕府中的韃軍當不止百人。“靖難之役”中,朱棣還與蒙古私相往還。建文二年二月,“韃靼可汗坤帖木兒,瓦剌王猛哥帖木兒款北平……韃靼國公趙脫列幹,司徒劉哈利帖木兒等自沙漠率眾至北平助,燕王大加賞齎” 。建文三年十一月,“北虜通燕,寇鐵嶺衛,殺百戶彭城” 。這些韃靼將士英勇善戰,在戰鬥中“胡騎軍官最近左右” ,“每簡其精銳使從征伐,得其死力” 。朱棣奪取皇權,得韃靼將士之力甚多。
夷入於中國而中國之
朱棣即位之後,出於政治需要,更加強了對韃靼人的籠絡。對歸附者,除根據原有地位授予官爵,賜予布鈔襲衣外,有時還給予牛羊孳畜。如:永樂三年六月乙丑朔,朱棣命令甘肅總兵官左都督宋晟說:“前歸附韃官阿卜都罕等八人,韃民十九人,令爾給予畜產,官牛十,羊五十,民牛六,羊二十。” 在普遍給賞時,對韃靼人的賜予要比漢人多。永樂九年十二月庚戌,禮部尚書呂震言:“京衛官軍俱錫棉花棉布為冬衣,各衛寄居韃靼官軍宜准此例賜之。”朱棣說:“待遠人當厚,命賜都督、都指揮、指揮,皆織金■絲衣,千百戶衛所鎮撫■絲綾衣,舍人頭目■絹衣,旗軍人等胖襖袴鞋。” 但是,大部分韃官在平時沒有實際工作,只是在戰時讓他們從徵。比如,永樂元年十月,朱棣對兵部尚書劉俊說:“武臣中有韃靼人,多不識字,難委以政,故只令食祿,遇有警急,則用以征伐” 。又如永樂三年九月丁酉,“陛陝西都指揮趙忠脫列幹為後軍都督僉事。脫列幹食祿不視事”。己亥,“陛散騎舍人朱禿兒為錦衣衛指揮僉事,賜金帶,食祿不視事” 。由於韃官的待遇優厚,而又悠遊無事,因而有的漢人反“冒韃靼名以避政事”,致使皇帝不得不下令兵部“曉諭其改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