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部分,永樂大帝-朱棣,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布絹私茶青紙出境,若有仍前私販,拿獲到官,將犯人與把關頭目,各凌遲處死,家遷化外,貨物入官。有能自首免罪。
永樂十五年再次申諭:國家兵器以御外侮,近有小人貪圖貨利,私鬻出境,反以資寇,宜嚴禁止,犯者雖勳戚不宥。
禁令十分嚴厲。所謂“商賈貿易,一從所便”云云,是在朝廷的嚴格控制下進行的。
明天順中,曾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的馬文升說:“四夷來貢,慕化之誠;朝廷優待者,柔遠之道。此前代所行者,亦我朝廷之故事也……太宗文皇帝神武雄略,威振沙漠,四夷八蠻,罔不來貢,賜以綵緞衣服,待以下程筵宴,十分豐厚,使之饜飫,所以畏威感恩蠻夷悅服。” 朝貢和市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少數民族的生活需要,也有利於加強各民族間的聯絡和邊疆地區的穩定。朝廷也因而得到了大量的馬匹。
但是,通貢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以西域貢使言之:
西域使客,多是賈胡,假進貢之名,藉有司之力以營其私,其中又有貧無依者,往往投為從人,或貨他人馬來貢,即名貢使,得給驛傳。所貢之物,勞人運至,自甘肅抵京師,每驛所給酒食芻豆之費不少。比至京師又給賞及予物直,其獲利數倍。以此,胡人慕利,往來道路,貢無虛月。緣途軍民遞送,一里不下三四十人,俟候於官,累月經時,妨廢農務,莫斯為甚。比其使回,悉以所得貿易貨物以歸。緣途有司,出車載運,多者至百餘輛。男丁不足役及女。歸所至之處,勢如風火。叱辱驛官,鞭撻民夫。官民以為朝廷方招懷遠人,無敢與較。其為騷擾,不可勝言。
東北方面的貢使,也有類似的問題。
在朝廷把“四夷來朝”看作歸順或向化;而“四夷”未始不把朝廷的賞賜看作是軟弱納款。永樂以後,政治腐敗,國力召衰,兀良哈、韃靼甚至借武力邀貢、添貢。貢市非惟不能撫懷邊外,反成了肇禍之源。正統成化以後,紛擾不已。張萱在《西園聞見錄》中引用明人張濤說:“今日缺貢,明月補貢,今日革賞,明日補賞。塞上血未口乾,胡馬之嘶風踵至。”兵部員外郎楊繼盛甚至痛切地說:“是我不能以羈縻乎彼,彼反得以愚弄乎我矣。”
三、對東北地區的經營
元朝建國“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其疆域是很大的。元順帝退出塞外後,仍然在東西廣大地區內有著相當的影響,並企圖借其力量以圖中原。明朝如據有東北和西域,不僅可以削弱故元的勢力,而且可對其收包圍鉗制之效。反之,明朝則處於蒙古勢力的包圍之中,不僅難於制馭蒙古,而且會影響到明政權的鞏固。因此,控制東北和西域,是明初對付故元蒙古勢力的要務。這裡先說朱棣對東北地區的經營。
洪武初,元將納哈出擁兵遼東,東北地區的女直族、高麗族等仍然處於其控制之下。朝鮮,時稱高麗,還保持著與北元的臣屬關係。北元君臣曾多次企圖藉助朝鮮的力量恢復中原 。因此,明朝必須控制東北地區,切斷北元與朝鮮的聯絡。嘉靖時兵部右侍郎王之誥說:“遼北拒諸胡,南扼朝鮮,東控夫餘真番之境,負山阻海,地險而要。中國得之則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國。故其離合,實關乎中國之盛衰焉。” 這段話,準確表述了明朝與北元爭奪東北的重要性。
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派符寶郎契斯奉璽書賜高麗國王王顓 。第二年,再派契斯赴高麗封其王,“凡儀制服用,許從本俗”,“式遵典禮”、“作鎮邊陲” 。高麗於洪武二年五月辛丑停元至正年號,洪武三年七月乙未始行洪武年號,奉明朝正朔,納元所降金印。然此時高麗仍首鼠兩端,與北元使節往來不斷。
與此同時,朱元璋一方面不斷遣使招諭東北地區官民歸附,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洪武四年元月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同年,在遼東設立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轄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北元大批將領、女直頭目相繼歸附明朝。朱元璋陸續將遼王、寧王、韓王封於廣寧、大寧、開原等地,以扼制遼東 。洪武二十年,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降。二十二年,朱元璋在東北西部廣大地區直朵顏、泰寧、福餘等三衛,以處納哈出降人,明朝在東北的勢力範圍大大擴充套件了。二十年十二月明廷諮高麗國王,以鴨綠江為界,“不得復有侵越” 。洪武二十五年,高麗更名稱朝鮮,幾經周折,明朝終於和朝鮮建立了友好關係並將其列為“不徵之國”以戒子孫 。朝鮮和北元的聯絡被切斷了,北元借朝鮮之力恢復中原的希望也落了空。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