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679章:誰能世上爭名利,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慎重的考察和試用,把帝位禪讓給虞舜。虞舜繼承了帝堯的良好作風,任用九官十二牧,也出現了天下太平的景象。天下事,可以只由一個人說了算,卻不可能只靠一個人治理好。個人的能力再強,即使像堯、舜這樣聖明的君主,也必須依靠賢臣的輔佐才能成功。後人常說堯、舜無為而天下治,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用人得當的緣故,還有許多平日根本難以理解的道理,經過楊大人的一番說教,他非但能明白,而且還有自己不錯的體悟,況且楊先生模樣周正,說話也風趣,教學上更是不拘一格,許多別開生面的教學風格,著實讓他歡喜不易,這種教學風格比起些端著架子,板著臉,授其課來只知道一板一眼的風格,他更喜歡,也更能接受楊大人的這種教學方式,所以楊大人授課不過才幾個月的功夫,竟成了太子最喜歡的先生了,即便是照顧多年的王先生也要退居第二了。這種表現平日裡與王先生的交談之中,沒少提起,王振並非是個容易記仇的人,但危機感還是頗強的,他子宮入宮,摸爬滾打了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今日的地位,可以說太子是他實現自己心頭抱負的最大的希望,自然不想自己的地位不如其他人了,眼看太子對於楊崢授課讚口不絕,王先生不得不在這上面花費一番心思了,透過研究,他發現楊大人的授課,其實水平並不高,且多采用故事寓人的手段,用在小孩子身上倒也沒什麼,但問題是這樣的教學方式難免顯得單薄了些,若面對尋常人家的孩子,這麼做也沒什麼,可授課的不是王子王孫,便是太子,非富即貴,日後也是大有作為的人兒,學得的東西,自然不能太過簡單了,若不然也用不著那些大學士月月來授課了,說到底還是為了在學問上給太子更深入一些,看到了這一點,王先生便開始思索了,單說學問他自比不上那些大學士,對於四書五經的理解,治國之道的經驗,他都沒法與大學士相比,可他也算是做過老師的人,在教學經驗上,無疑要比大學士,甚至是比楊崢要高一些,他很清楚自己的學生喜歡什麼,自己該說些什麼,看明白了這一點,他決議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大學士的四書五經考究個人學問的教學方式他做不了,楊大人這種以圖畫入手,配以故事,加上自己的個人見解,迴圈漸進,加以引導的教學方士,他略帶不屑,思來想去這事兒還得從太子身上著手,他的教學說到底是為了太子,有了這種想法,這幾個月來,他仔細琢磨,倒也想到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法子來,那便是給太子傳授帝王之術。
帝王之術中的那個術其實就是一個術——“心術。古往今來為了這個帝王之道,倒也有留下了不少經驗,只是礙於這個多是打打殺殺,算計人的勾當,正兒八經的大學士並不願意,在他們看來,所謂的帝王之道,就是一道成為明君的大道,身處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應常存節儉的美德,只有這樣,才不會傷財害民,壞政敗國;尤其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之後,就更應該時時事事以節儉為準繩來警戒自己,否則,國運就要衰微,社稷也必定傾覆。古代的聖王,雖然智慧高超,才能卓越,但都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為自己身份尊貴就頤指氣使,飛揚跋扈,也不會因為自己功德偉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所以他們對此不屑一顧,所以歷史上能傳授帝王之道的多半不是有功名的人,要麼是道士,要麼是隱於世間的世外高人,這種人可遇不可求,往往數百年來碰不上一個,所以帝王追求的大道之術並不多,更別說有人對此傳授了。發現了這一點,王先生可謂是十分歡喜,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不動神色的將這一套差不多被世人忘記的帝王之道的學問好生研究了一番,鑑於太子還年幼,太過高深的《陰符經》和《鬼谷子》他不敢說,只挑了《韓非子》與《商君書》,尤以《韓非子》為重點,一來這本書把道理都說透了,帝王之道並非玄之又玄的東西,整理起來也容易了許多,太子也容易接受,其次,《韓非子》許多道理也是針對國事,最能看出效果,與他的目的不謀而合,經過一番籌劃,他自問對《韓非子》學有所得,這幾日有意無意的開始授課聽聽反應。
一個月前,他傳授的是帝王的治國之術,按照他的意思,明君治國都以平靜而又謙讓為珍寶。不親自操勞事務而知道了臣子的笨拙與巧妙;不親自謀略思考而知道臣子辦事的吉凶與福禍。所以帝王不必發表意見,應讓臣子很好地提出政見;不必規定事情的要求,而讓臣子做出更多的功效。臣子提出主張,君主握之以契,事情做了以後,君主握之以符,像用契符一樣對臣子加以驗證,考核言行是否相符,,作為賞罰的根據。所以臣子向君主陳述主張,君主要根據陳述而交給適當的任務,根據交給的任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