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69章 忠孝兩全,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青龍寺。

烏央烏央的人。

東一堆,西一群。

『忠』和『孝』,似乎每個人都能說上兩句,但是真的要說清楚,卻未必是那麼容易。就像是很多人以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要生孩子,多生就等同多『孝』一樣,是存在著長期誤解的。

所以在青龍寺當中,還是有不少的人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

『大謬!大謬也!』

一名鬚髮有些發白的老儒生怒氣衝衝。

『大漢之忠孝,已有四百年!豈有過乎?既無過,何須正也?!鄭康成雖長於經文,然未必通得忠孝!其論可以乎?!以未得忠孝之長而論之,豈不怪也歟!』

在老儒生周邊,還是有一些和他同氣同聲的人,但多數都是年歲較長的。

老儒生不反對忠孝,之前也和鄭玄司馬徽沒有什麼私仇,但是鄭玄司馬徽重新定義忠孝,讓老儒生很不適應。

沒錯,並非是老儒生不知道對錯,也不是因為鄭玄司馬徽的新忠孝有什麼不對,而僅僅是不適應。

和老儒生對應的,是一些年輕的學子,尤其是寒門的學子,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的觀念,對於整個大漢,對於未來充滿了憧憬。

這些年輕一些的學子,更容易也更願意去接受新的『忠孝』的概念,他們也聚集在一起研討著,時不時發出笑聲,和那些怒氣衝衝的老儒生截然不同。

一些人彙集而來,有人停下了腳步,也有人離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

若是按照東瀛三國類遊戲的話,或許也可以叫做『相性』。

『相性』相近者合,三觀相似的也是比較合得來。

所以在新的忠孝理論宣揚出來之後,也就形成了兩個比較大的群落。

同意的,不同意的。

斐潛只是下令有聞司注意,別發生因為口角而產生衝突的事件即可,至於在正常範圍內的爭吵,並不需要特別的制止。

有分歧,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和那種懷了惡意去詆譭的不一樣。

在這個事情上,其實不管同意不同意,都改變不了什麼。

就像是很多國策,都不是隨意在制定推動的。

斐潛想要推動『忠孝』,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只不過斐潛也沒想到鄭玄和司馬徽就能做到了這一步。

斐潛原本還以為需要一點時間,一些過程。

忠孝啊,漢代以孝治國,這似乎是所有人的公認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會以孝治國,在治國的過程當中又有什麼變化?這就未必所有人都清楚了。

漢代建國初期就開始推動孝了,以孝治國,一方面是為了休養生息,另外一方面則是在告訴所有的傢伙,別打架了,下雨了回家收衣服了……

嗯,大概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了。

大家都回家生孩子去罷!

秦國統一,六國的舊貴族之間的戰爭死的死,亡的亡,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後來秦朝倒下了,也就意味著華夏從周朝起,最後一個國家的舊貴族也消亡了。

漢,就是全新的一代人。

在面對戰後荒涼的局面,劉邦,嗯,應該是蕭何,因為蕭何才是管具體實務的,開始不再強調國仇,而是大講家庭孝順。

這是陽謀。

舊貴族殘餘即便是明白,也沒有辦法做一些什麼,因為在漢初的這個時候,華夏從戰國起就一直征戰不斷,已經是極度厭戰了,所以當蕭何提出以家庭為重,以父母為重,生孩子光榮,多生多獎勵的政策之後,自然就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成為了以『孝』治國的典範。

蕭何之後的丞相也繼承了推動『孝』的策略,並沒有做出任何的改動,因此還多了個成語典故。

斐潛也喜歡陽謀。

乾乾淨淨的擺在檯面上。

因為百姓雖然沒有發聲的喉舌,但是他們本能的會反饋,會選擇。

一個政策順應時代需求,那就推動得很順暢,不需要特意費力的去推,就像是從山坡上往下滾動石球,只要一點點用力,它就自行往下了,而且在這個時候,關鍵的不是推了,而是要拉,要控制速度,還要控制著方向……

漢武帝初期也是如此。

到了漢武帝之時,在『孝』的基礎上,再強調了『忠』,對於匈奴的痛恨,是全大漢範圍的憤怒和仇恨,這是時代大勢,所以漢武帝初期推動政策很順利,但是很可惜的是漢武帝並不懂,或是說沒有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賊:開局神奇海螺,四皇都虛心

初日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