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沒事找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費品和對購買那些消費品的貨幣需要之間出現了一個日漸擴大的差距,由於蘇聯體制對價格的控制,這種差距導致了零售分配製度的崩潰。
在1987年改革以前,中央計劃制定者們使家庭收入和可得到的消費品數量保持了合理的平衡。自1988年《國有企業法》生效後,家庭收入突然迅速下降。雖然可得到的消費品增加了,但家庭對貨幣消費的增長遠遠超過了消費品的增長。圖5—2表明了這種現象。
家庭可任意使用的名義收入,並沒有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它可以說明蘇聯家庭在消費品上支出的現金額。而消費者個人的實際支出是受通貨膨脹影響的,接近消費者可購買的商品數量。從圖5—2我們可以看出,1986年和1987年(如早些年一樣),家庭可任意使用的收入的增長保持在可得到消費品的增長線上。二者的差異是在兩個百分點以下,這樣微小的差別足以被蘇聯零售價格每年1%~2%的通貨膨脹所抵消。可是,如圖5—2所示,在1988—1989年家庭收入以加速度增長,遠遠超過可得到的消費品增長的速度。消費者對超出可得到的消費品的過度需求的增長,在考慮到價格控制的情況下,引起了從正常的零售渠道得到的商品的短缺和匱乏,從1988年和1989年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因此,1987年經濟改革的缺點正好解釋了消費者購買力為什麼會得到迅速增長。由於企業可以不受中央的控制,它們就為自己的職工大大增加了工資。
消費品短缺惡化背後的另一個因素是政府預算赤字的增長,這是由於1987年的改革導致了稅收下降的結果。圖5—3是蘇聯國內生產總值(GDP)預算赤字的百分比資料。在1985年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