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清朝的皇帝,夢幻天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皇帝御名避諱的規定。

聖祖名玄燁。上一字改用元字;但如天地玄黃之玄、昭烈帝劉備字玄德之玄,都不能改用元字,則在書寫時缺末筆作。其他字中有玄者,如弦等,亦准此書寫。唯一的例外是畜生之畜,不必缺筆,否則反成大不敬了。下一字燁,以煜字代替。

世宗名胤禛。胤改用允,他的兄弟均因此而改名,只有怡親王,特旨仍用原名胤祥。至於《胤祚》《胤徵》(《尚書》篇名)等,則用原字。下一字禛,以禎字代替。而胤禎原是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的原名,雍正既奪其位,復攘其名。這是中國歷史上骨肉倫常之變的慘劇中最複雜的一重公案,正文中會細敘,此處不贅。

高宗名弘曆(曆、歷的對應簡體為歷。——編注)。上一字弘改為宏,不過他的兄弟不必改名。此外如必須書原字為弘者,缺末筆。下一字曆,日改為止,作歷。曆本改稱時憲書。

仁宗名顒琰。上一字之半,禺改為禹;下一字琰改為瑗。

宣宗名綿寧。仁宗遺詔改名旻寧。旻字冷僻罕用,如必須用到時,日下之文缺一點,作?。

文宗名奕。上一字不必避諱,永以為例;下一字缺末筆作,凡字中有寧者均准此書寫。

穆宗名載淳。淳中之子改為曰,作湻。

至於德宗名載湉;下一字已成死字,毫無用處,故不避自避。溥儀之儀為常用字,但民間不避;當時清室衰微,犯諱亦無所謂;唯少數忠於清室的遺老,書儀字仍有缺筆。

避諱是件很討厭的事,倘或犯諱,重則有殺身之禍,輕亦不免影響前程,譬如鄉會試寫作俱佳,而一字犯諱,藍榜貼出,這一科就算完了。

但對後世史學研究者,特別是在考據方面,避諱的規定常是極好的線索,甚至是有力的證據。尤其是作為反證,例如鑑定書畫版本的真偽,樣樣看來都真,唯獨應避諱而未避,即可決其為偽。

再舉個具體的例子,《紅樓夢》中很重要的一個本子,“己卯本”,我的朋友趙岡兄確定它出於怡親王府,證據是抄本中遇“曉”字皆缺末筆,而其時——乾隆二十四年,怡親王為胤祥的幼子弘曉,為避家諱,曉字缺筆,其說明確,毫無疑義。

清朝諸帝,對避諱最注重的是世宗。避字諱以外,又避音諱,如禛字應念為“正”,即平聲唸作去聲。皇十四子本名胤禎,極可能由於與御名胤禛字異而聲同,以音諱為名,勒令改為胤,然後攘“禎”為己有。唐人特重避諱,但亦沒有如許花樣;西諺“人是政治的動物”,這句話用在清世宗身上,百分之百正確。

皇帝如何處理政事

下面要談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分為公私兩部分,先談公的部分。

這部分的生活,最重要的莫過於處理國政,主要的兩項工作是:批閱章奏與召見臣工。

明朝的章奏,統於通政使;清朝則以內奏事處為章奏出納之地。除緊要奏摺隨到隨遞外,一般性的奏章,每日在宮門下鑰,約莫下午五點鐘,以黃匣貯送御前,在燈下批閱。看過,以指甲在奏摺上劃出不同的刻痕,由隨侍太監依照刻痕,用硃筆代批。不同的刻痕所代表的意義是:

一、“知道了”。用於備案性質的奏章。

二、“議奏”。性質較為複雜,須由主管部院籌議辦法請旨定奪。

三、“該部知道”。所謂“該部”指主管部院,譬如某省學政奏報到差日期,則批“該部知道”,自是指禮部而言。

以上三種是例行的處理辦法;倘為重要而須請旨辦理的事項,在乾隆以前,大致為親裁指授,洋洋千言的批文不足為奇;嘉慶以後,則交軍機處先作研究。凡前一日夜間所過目的奏摺,次日五鼓時分,由內奏事處在乾清宮前發交各部院司官及各省提塘官,軍機處亦由值班章京去“接早事”,俟軍機大臣黎明到達,立即呈上閱看,交換意見,大致決定了處理原則,總在辰時(上午八點)以前,便要“見面”了。

所謂“見面”便是晉見皇帝,地點總在養心殿東暖閣。皇帝一天召見的臣工,多寡不一,但第一批必是軍機大臣,逐案請旨,決定後立刻由軍機大臣轉告“達拉密”(軍機章京領班),寫上諭呈御前,裁可封發,稱為“寄信上諭”,簡稱“廷寄”。特別重要或機密者,由軍機大臣親自執筆。此為由“承旨”而“述旨”。軍國大事,大致即在上午八時至十時這段時間內,君臣相商而定奪。

軍機退下後,方召見其他臣工。其順序為:

一、特旨召見人員,包括親貴、各部院大臣、督撫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