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全球化為什麼可行,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口的貧窮國家的快速經濟增長給最重要的一種不平等……個人之間的不平等……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它對於改變世界的貧困現象也有類似的作用。亞洲的崛起正在改變了世界,正在讓地球更加美好。借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已故的岡納爾·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的名著來說,這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所上演的〃亞洲的戲劇〃(Asian Drama)。
←虹←橋書←吧←。
第23節:不平等帶來的憤怒(4)
那麼讀者也許會問,這樣的進步與國際經濟一體化有什麼關係?世界銀行對於全球化進行了分析,在2002年公佈的報告中,它把73個發展中國家(它們在1997年總計擁有40億人口,佔全部發展中國家人口的80%)分為兩組:4第一組是自1980年以來,貿易額對GDP的比例增長幅度最大的排名前1/3的國家,第二組是其他的2/3的國家。前一組國家的總人口為29億,貿易額對GDP的比例提高了104%(在同期,高收入國家的同一比例提高了71%),而其餘的2/3的全球化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的這個比例有所下降。
從1980年到1997年,前1/3的24個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提高了67%,相當於每年增長3?1%。相反,另外49個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幅度只有1?0%,相當於每年增長0?5%。如表9?1所示,積極參與全球化的國家的教育水平在1980年並沒有顯著優勢,同時總體上比第二組的發展中國家更窮。世界銀行指出,〃積極參與全球化的新成員〃的進口關稅下降了34個百分點,而其餘國家只下降了11個百分點。積極參與全球化國家的法治水平的改程序度也比第二組好得多。因此,世界銀行的結論是,〃隨著這些更積極參與全球化的國家的內部改革以及與世界市場的融合,它們開始迅速增長,從20世紀70年代的2?9%持續提高的90年代的5%左右〃。5
世界銀行報告的結論是正確而重要的,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24個積極全球化國家的組成有些特別之處。其中,中國和印度就佔了全組國家總人口的75%,如果加上巴西、孟加拉、墨西哥、菲律賓和泰國,則佔了92%。還有,這一組以亞洲國家為主,它們的人口占這組積極全球化國家的總人口的85%。
我們能夠從世界銀行概括的這組發展中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得到什麼啟迪呢?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宣稱,所謂國際經濟一體化會必然導致窮國愈窮、富國愈富的說法沒有根據。這麼多的國家在積極加入世界經濟融合之後實現了繁榮,有些國家的進步幅度還特別大。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討論的一個更微妙的問題是,這些相對成功的發展中國家究竟採取了哪些正確的政策?批評者們會說,成功並不意味著應該全盤接納所謂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私有化、自由貿易和資本專案的開放。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不過,他們在堅持這種懷疑態度的時候,卻往往會因為對個別政策的討伐而否定了整個市場取向改革的大方向。其實所有這些取得成功發展的國家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向市場經濟靠近,也就是推廣私有產權、自由創業和競爭,越來越多取代國有制、計劃經濟和保護。不管過程是否猶豫,這些國家都選擇了經濟自由化以及和國際經濟融合的道路。這才是核心,其他都是註解。
虹橋書吧BOOK。
第24節:不平等帶來的憤怒(5)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如今的中國和毛澤東時期的中國、如今的印度和英迪拉·甘地時期的印度,差別將是相當驚人。在很多情況下,市場力量的執行在四分之一世紀前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可能是犯罪。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經濟自由基本上被禁止。在印度的控制體系下,一家像樣的企業如果沒有政府的批准也不能隨便開展生產、投資和進口。從一開始,許多重要的自由化必然也很自然是針對國內的,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僅僅是農業部門的解放就把中國推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與之類似的,取消對工業發展的若干荒唐限制也加速了印度的成長。在這兩個國家,都是這些初期的改革,加上充足、廉價而勤奮的勞動力保證了經濟的加速啟動。
然而,這兩個國家也都不能忽視全球經濟融合帶來的好處,特別是對中國。中國的出口額在1980~1990年每年增長13%,在1990~1999年增長11%。從1990年到2000年,中國的商品貿易額與GDP的比例以市場價格計算從33%提高到了44%,對於如此巨大的經濟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