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穿越牛熊的投資智慧:超越人性,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II卻在第三季度新進入38家公司,增倉13家公司,對30家公司的持股未變,而出現減倉行為的僅有6家公司。而在2005年,也正是QFII抄了中國股市的大底。
2008年末有項統計顯示,近半數的基金經理和研究總監將2009年上半年股市的執行區間定位在1300點到1800點。事後看來覺得可笑,在從1000點上到2000點的時候半信半疑,在5000點之上卻又信心滿棚,跌到3000點的時候義憤填膺,跌到1700點卻又噤若寒蟬。
而在此時,大霄先生已經開始鼓勵投資者增加股票配置。經過市盈率、市淨率的橫向比較,他指出A股市場已經迴歸到一個相對合理的估值水平。同時大小非開始出現增持的狀況,改變以往單邊減持的格局。擁有高瞻性的社保基金也已悄然入市。A股平均股息率也上升至2�07%,相對銀行利率變得非常有吸引力。大霄先生非常關注政策面和社保基金的動向,這一點在筆者另一篇文中也有提到,同時大霄先生很注重股息率和銀行利率的相對比較,正是兩者的反轉奠定了牛熊的轉折。
2009年的走勢又一次驗證了大霄先生的觀點,頂底皆判。
對風雨飄搖的市場,筆者在當時也曾做了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如果按照當時年利率水平的話,銀行存款相當於30倍市盈率的投資,市盈率是股票的3倍以上;考慮到未來繼續降息,存款的市盈率可能達到50倍以上! 股票已經變得相對便宜。產業投資者比財務投資者更能清楚公司的真實價值,在低迷氣氛中,他們的集體行動更能說明問題。憑藉這個判斷,筆者當時也鼓勵身邊的朋友挑選種子播種,迎接春天。
果然,截至2009年7月末,股市從1664的低點上升至3412點,經歷了不小的牛市。
來自熊市的思考
“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這是基金經理常掛在嘴邊的華爾街名言。但是真正當潮水猛然退去的時候,大家才發現穿著泳衣同樣無濟於事。
人們往往喜歡從歷史中尋找依據。本幣升值時代,日本股市的崩潰是升值到位所致,臺灣地區股市崩盤是調控不當。似乎2008年中國股市環境好得多,但依然沒有逃過慘烈調整的厄運。
俗諺雲,每次牛市,都是對普通家庭財富的血腥清洗。信然!痛定思痛,當熊市已然來臨的時候,“鴕鳥政策”未必是上選,適度的操作也許能減少已有的損失,遂將熊市來的一些心得供朋友們一起思考和分享。
在A股的歷史上,牛短熊長的現象較為明顯,必然有其原因。每次牛熊轉換的客觀原因都有不同,但是人性從來未變。東方人骨子裡賭性偏重,而大多股民後知後覺,往往重倉壓在牛市後端,形成層層壓力沉重的套牢盤。細心的朋友可以做個調查,身邊沒有被套牢的股友有幾人?持倉在手是為求解套良機還是真正願長線持有?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每次反彈都是曇花一現,因為有人陸續離場。再思考一個問題:慘痛割肉出來的人,再度進場搏殺的可能性又有幾大?在牛市後期,社會平均風險偏好大增,而在熊市中則明顯偏保守。而2008年牛轉熊,還有大小非減持的壓力。
2008年初,大霄先生指出中國股市存在著內憂外患,將接受市場化、國際化的考驗,這輪調整必將是深刻和漸進的。經濟減緩和通脹壓力共存,從緊的貨幣政策抑制著資產價格的上升。巨大的解禁股壓力也一直縈繞在A股投資者心頭。
借偉人的話來說,2008年這一輪調整無疑是一場持久戰。2007年是傻瓜都能發財,2008年聰明人也要頭破血流。
在熊市中,不少人會遇到同樣的情況,如果已經被套牢的話,該怎麼辦?2008年末,場內不少投資者已被“腰斬”了:股票跌了50%,漲回原來就是100%,這是道簡單卻又複雜的算術題。對於深度套牢的投資者而言,困惑往往不是來自下跌,因為反正不打算賣;反而在股市反彈的時候迷茫,到底要不要割肉出局?
其實很多投資者一直混淆著機會成本和歷史成本的概念。怎麼說?比如持有一隻股票A,買入價是100元,那麼歷史成本就是100元。如果股票跌到了50元,很多人不願意賣了,希望股票漲回到100元的時候解套出局。為此慣用的理由和口吻是:反正跌這麼多了,就放著吧。實際上他是以歷史成本在核算自己的投資。然而,股票A能否漲回到100元,依然還是未知數。
對於真正的投資者而言,應該關注的是資產的機會成本而不是歷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